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20年跟踪68个孩子,美国教育家发现:抢跑赢三年,恶果输一生
发布日期:2024-08-11 12:48 点击次数:80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最殷切的期盼。
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脱颖而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谓绞尽脑汁、不遗余力。
而其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便是——“抢跑教育”。
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认汉字、做算术学英语,刚上幼儿园又开始学习小学知识,上了小学就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周末和节假日也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丝毫没有休息玩耍的时间……
这看似是父母们在用心良苦的为孩子的未来精心铺路,然而实际效果如何?没跑到最后的家长多数都不知道答案。
不过,放眼全球,你就会发现“抢跑教育”并非我国独有的现象,其实早在很多年前的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就已经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今天禾妈就把这几个国家,历经多年实验总结出来的结果分享给各位家长,这样大家就无需等到孩子长大才能验证“抢跑教育”的效果。
毕竟,教育孩子不像玩游戏,失败了可以再开一局,万一等孩子长大了,我们才发现抢跑教育有害无利,到时候想改正,也没有机会了。
01 佩里学前教育计划
1967年,美国幼儿教育领域的先驱David Weikart,曾进行过一项名为“佩里学前教育计划”的研究。
David Weikart和他的同事们,设计了一项严格的对照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类型的早期教育对儿童长期发展的影响。
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为 68 名 3 - 4 岁的孩子,他们均来自处于高度贫困之中的美国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地区。
实验过程中,这68个孩子被随机分配到三种不同类型的幼儿园中:
第一种:以游戏为主的传统型幼儿园
这类幼儿园反对任何形式的“抢跑教育”,孩子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就是玩和社交,类似国内大多数公立幼儿园。
第二种:以游戏为主指导为辅的混合型幼儿园
这类幼儿园有自己成熟的教育理念,孩子在此类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也是玩和社交,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成年人指导者,比如老师会引导孩子从游戏和社交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类似国内很多国际幼儿园。
第三种:以教学为主的学科教授型幼儿园
这类幼儿园强调学术成绩和技能训练,园里老师的主要工作也是直接传授孩子阅读、写作、算术等学科知识,类似国内比较鸡血的私立幼儿园或者幼儿培训机构。
实验期间,孩子们接受了为期数年的教育干预,比如,对孩子进行定期的家访,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的教育等。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研究者们发现,来自第三种幼儿园的孩子们,相比另外两组孩子,在学业成绩上确实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们发现之前存在于第三组孩子身上的学业优势,在小学四年级以后,就逐渐消失了。
随着研究的继续进行,研究者们又发现三组孩子间又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只不过这次的差异不是学业上的,而是社交和情感能力方面的。
相比来自第一种和第二种幼儿园的孩子,来自第三种幼儿园的孩子,在15岁时明显表现出更多的叛逆行为,到了23岁,这种叛逆继续增大。
除此之外,来自第三种幼儿园的孩子在情绪障碍、人际关系和婚姻状况等方面,也相比另外两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问题,犯罪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孩子的3倍。
类似“佩里学前教育计划”这样的研究和实验,还有很多,比如德国20世纪中期开展的“学前教育改革计划”,感兴趣的家长,可以网上自行搜索,了解具体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等信息。
类似的实验,禾妈认真研究了四五个,结果发现实验结果出奇的一致——“抢跑教育”对孩子而言不是捷径是弯路!
02 抢跑超前学习的孩子,为何后劲不足?
对于“抢跑教育”的危害,网红教授郑强曾在一高等教育研讨会上语出惊人,他说:
“幼儿园非得上小学的内容,小学阶段非得上中学的内容,中学阶段恨不得把大学的课程都上了,超纲超前教学是典型的揠苗助长,不但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还扼杀了学生的潜能,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在郑教授看来,抢跑教育并非笨鸟先飞,而是揠苗助长。
抢跑超前学习的孩子,之所以后劲不足,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破坏学习兴趣
斯宾塞说,兴趣是求知和学习的最大动力。
抢跑就意味着提前,提前就意味着孩子要去学习那些超出他们当前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的知识,同时,他们本应用来自由玩耍、享受童年乐趣的宝贵时间也将被无情的占用。
比如,让幼儿园的孩子过早学习复杂的数学运算,他们可能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计算步骤,而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和意义,久而久之,孩子难免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长期处于高压的抢跑学习中,孩子缺乏足够的时间休息和玩耍,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精神状态不佳,难以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第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训练
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受孩子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发展限制,所以,抢跑教育只能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大量超出孩子认知和理解能力的知识,强行灌输给他们。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孩子只是被动的接收和记忆,无法真正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时间久了,便会形成一种习惯,使得孩子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如何解决,而是等待他人的指导。
第三:导致孩子产生错误的“学习观”
为了让孩子有更充足的时间,充分的精力进行抢跑学习,家长往往会代替孩子干除学习之外的所有事情。
久而久之,孩子便会被灌输一种以成绩和知识量,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学习观念,他们会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追求高分,而忽略了知识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
【写在最后】
我国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养孩子如种树,树不可长太快,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当桌椅,十年百年才有可能做栋梁。
过早施肥只会让树苗虚长其表,根基不稳,难以承受未来风雨的洗礼,只有遵循自然成长的规律,细心呵护,适时修剪,方能让树苗茁壮成长,根深叶茂,最终成为参天大树,为社会撑起一片绿荫。
希望每一位父母能懂得这个道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既不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以爱为阳光,以耐心为雨露,滋养孩子的心灵,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